電影《北非諜影》的故事有這麼一節:外表冷酷但內心熱情的堪富利保加(Humphrey Bogart),在巴黎淪陷前夕和英格麗褒曼(Ingrid Bergman)有過一段浪漫的邂逅。褒曼的丈夫是反納粹領袖,以為丈夫已死,才被保加吸引住。二人在納粹入城當日短聚片刻,club-singer Sam便是在這時彈唱繞樑的《As Time Goes By》。褒曼原本約好和保加一同離開巴黎,但臨時得悉丈夫未死,撇下保加一個在火車站淋雨......
保加在法屬的摩洛哥Casablanca擁有一間nightclub,冷峻的保加對褒曼不辭而別一直耿耿於懷,但一日褒曼和丈夫意外來臨,一直跟隨保加的Sam,聽到褒曼那句我見猶憐的經典台詞"Play it again, Sam",再次唱出《As Time Goes By》:
You must remember this,
A kiss is just a kiss,
a sigh is just a sigh.
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
As time goes by......
納粹在1941年6月14日開始佔領巴黎,在此之前,巴黎有些nightclub一直有著濃郁的美國爵士氣氛。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,紐約出現由非洲黑人的藝術、文學、音樂和文化構成的「哈林文藝復興」,這些黑人爵士樂手、舞孃和藝術家於整個運動在三十年代中衰落後,發現有巴黎這個天堂尋夢園。法國對黑人原始主義這種獨立於西方影響的思想十分欣賞,二戰前巴黎的自由土壤最終能滋生出新形式的藝術。爵士名人如Arthur Briggs, Dexter Gordon, Benny Carter和舞蹈家Josephine Baker均是在如此的背景下抵達歐洲。
但隨著二戰前納粹在歐洲冒起,很多美國黑人都趕著回國。納粹的魔爪一伸展到巴黎,蓬勃的舞廳和夜生活立即成為首要的打擊目標,黑人和猶太人合作的拿手好戲──爵士樂──自是首當其衝。法國抵抗納粹入侵的一段歷史,是以歡樂喧鬧的爵士樂作為背景音樂。
新的舞廳、夜總會轉到地下發展,就像美國非法經營的酒吧,這些夜場所要不停轉換地點,行會員制,顧客要密碼出入,這種新形式的nightclub,便稱之為Discothèque,法文意即"record library",唱片館。現場演出、公開地點的經營太危險,播放由美國而來最新爵士唱碟的Discothèque,很快成為形容同類夜總會的名詞。
1941年,一間地下酒吧Le Discothèque在Rue Huchette開業,專播爵士樂唱碟,為對抗納粹的戰士和普通市民帶來一點逃避現實的撫慰。Le Discothèque的裝潢簡陋,但一杯酒,一支歌,一班同道人,是世上唯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。
1944年納粹撤退,這些地下酒吧急不及待重見天日慶祝。彼岸的黑人樂手回來了,爵士樂和酒精的味道又再一次在自由的空氣中飄盪。新的巴黎浮泛著歡樂的聲音和願景,規模更大的舞蹈團在各處表演,這一波的黑人文化運動一直延續到六十年代。Discothèque的新場景和美國的酒精文化一經碰撞,Disco──的士高是以在二十世下半葉伊始宣告誕生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