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英國的搖滾樂手,吸收了大西洋彼岸的搖滾音樂精髓,重新塑造一股搖擺的樂與怒風潮,一舉登陸及征服美國。經典的第一波Invasion出現在1964-1966年。The Beatles在64年2月抵達紐約,亮相著名的Ed Sullivan騷,將英倫搖滾帶進美國這個全球最商業化的市場。The Rolling Stones、The Who、The Yardbirds、The Pretty Things、The Kinks等紛紛抵疊,Dusty Springfield更以白人騷靈女歌手的姿態懾服歌迷。1966年4月號的《時代》週刊,便以"London: The Swinging City"為封面故事。
倫敦的Swinging Sixties是一場以年青、新銳和現代為主題的文化革命。英國從二戰後五十年代的經濟陰影走出,展現出一片樂觀和享樂主義,體現在諸如The Beatles、占士邦、Mini-Cooper、迷你裙等音樂、時裝和潮流的icon上,不分階級、擁抱自由和未來、處處流露個人態度的年青文化,以米字旗為象徵,構成了六十年代最矚目的一個場景。
倫敦的Swinging Sixties是一場以年青、新銳和現代為主題的文化革命。英國從二戰後五十年代的經濟陰影走出,展現出一片樂觀和享樂主義,體現在諸如The Beatles、占士邦、Mini-Cooper、迷你裙等音樂、時裝和潮流的icon上,不分階級、擁抱自由和未來、處處流露個人態度的年青文化,以米字旗為象徵,構成了六十年代最矚目的一個場景。
第二輪的British Invasion要等到八十年代,新興的MTV將Duran Duran、Eurythmics、Depeche Mode、Pet Shop Boys、The Cure及New Order等英國音樂以更具觸覺的影像送到美國觀眾眼前。這一輪Invasion的高峯在83-85年,美國Billboard Hot 100一度有超過一半由外國樂手佔去。
九十年代的Britpop是第一代British Invasion 風格上的延續,但除了Oasis、Elastica、Radiohead及Blur等少數能打進美國市場外,整個風潮均未能引起彼岸注意。
補白:1996年的Brit Award上,大會邀得米高積遜表演,Pulp主音Jarvis Cocker不滿其自視為「能施神蹟的救世者」,因而上台「突襲」,Oasis大腦Noel Gallagher表示同意並稱Jarvis應獲頒MBE,引起英國媒體一陣炒作喧鬧,整件事亦以"invasion"稱之。
Jarvis Cocker「施襲」前演唱"Sorted for Es and Wizz "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